说到野餐,哈尔滨人对它情有独钟。从有计划、有准备的亲戚朋友、同学同事的烧烤聚会,到临时起意一根红肠、一瓶啤酒在松花江边的自斟自饮,这种把饮食与旅游休闲紧密结合的方式,已经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。哈尔滨人的野餐习俗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,在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和欧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下,哈尔滨人逐渐形成了以野餐为主的野游习俗。这个如今已经成为哈尔滨人春、夏、秋三季最主要的休闲方式,在历经了百年的演变之后,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的习俗。上到耄耋老者,下至襁褓婴儿,几乎没有没享受过野餐乐趣的,它成为夏季哈尔滨沿江一带独特的风景线。
百年演变,野餐由少数贵族走向大众
在哈尔滨的老照片中,不难看出野餐这一习俗由贵族到平民化的演变历程。松花江畔闻名中外的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,当年就是隶属于中东铁路管理局的。始建于1912年的船形建筑就是当年俄罗斯贵族消遣、娱乐的场所。这座俄式建筑中当时给人们的最深印象就是,餐厅开在室外的平台上,当年的白俄贵族们可以在这里吹着凉风,呼吸着温润的空气,品尝着啤酒。到了上世纪50年代,当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,已经被这种来自异域的野餐习俗“熏陶”了几十年的哈尔滨人自然而然地沿袭了它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哈尔滨人,都会有这样的深刻记忆:在浪漫的太阳岛上,找一块空地儿,铺一块塑料布,摆上面包、红肠、啤酒,全家人或朋友同事席地而坐,把酒言欢,其乐融融,这是他们对太阳岛、对夏日生活、对年轻岁月最美好的回忆。现在回想起那时的岁月,已过六旬的老人陈大妈说:“那时一只烧鸡坐在家里吃和拿到江北去吃,就是两个味儿。七八十年代的时候,太阳岛被那首歌唱得全国闻名,每年夏天带着老人和孩子到太阳岛去野游,那是暑期里的‘规定动作’。”
野餐一度“断档”,近年高调回归
当哈尔滨餐饮业发展到街头巷尾大小餐馆遍地开花之时,对野餐习俗也形成了冲击———聚餐,再也不用大老远地跑到江边去“风餐露宿”了。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间,沐浴在改革春风下而蓬勃发展的餐饮业,给哈尔滨人提供了各种档次的室内聚餐的场所,同时生活好了、钱包鼓了的哈尔滨人也开始觉得“下馆子”吃饭比起先前的野餐更有面子。于是,曾经风靡一时的野餐在人们的生活里变得无足轻重了,这个有着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的野餐习俗出现了“断档”风波。
但是一种习俗的延续,并不会因为某种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彻底改变。虽然在聚餐形式上经历了“断档”,但哈尔滨人的“野餐情节”却依旧在骨子中沿袭。当人们开始逐渐从改革、致富之初的盲目享乐中走出的时候,哈尔滨人惊愕地发现原来曾一度被自己抛弃,误认为是原始和低档的习俗,恰恰却是当今最时尚、最亲近自然、最健康、最和谐的形式。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哈尔滨人改变了脚步的方向,从水泥森林中走出,奔向久违了的大自然。与此同时人们发现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在悄然地变化着,从城市公园到湿地园林、从街边绿化到小区整治,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,而与这种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最契合的聚餐方式,当然要属那久违了的“野餐”,于是野餐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市民的身边。
野餐风俗回归,不是退化而是进化
哈尔滨人野餐习俗的回归和重兴,并非生活质量的“退化”。在离开高档酒店和高档服务,重归自然之后,哈尔滨人野餐的品质也随之有了一个飞跃。在充分地体现“回归”特性的当代野餐中,“自己动手”令大多数野餐者乐此不疲,而自家车饱有率的上升、户外用品的种类和专业化程度的日益增加,大大加速了哈尔滨人“野时代”的到来。为迎合当代哈尔滨人追求的“野味”浓郁的周末,许多商家煞费苦心。一家专营汽车配套装备的专卖店老板告诉记者,现在每到野餐、野游季节,店里一些专供汽车在野外使用的小东西特别好卖,像野外烧烤台、简易帐篷、情侣折叠座椅等,一天可以卖出好多套。此外,小型烧烤架、袋装碳、小型烤网或锡箔……这些都是野餐烧烤必不可少的装备,按照说明书使用起来也很简单。另外,现在户外运动俱乐部一般备有丁烷气罐、野炊炉等较为专业的野餐装备。在傲古雅户外用品商店记者看到,这野炊炉的外层不仅配有耐热层,还可非常精细地调节火力的大小,烧开